以下是微型CT掃描儀的標準操作規程,結合設備特性與安全規范整理而成:
1.開機前準備
環境檢查:確認實驗室溫濕度符合設備要求,通常保持在20℃~22℃范圍內;檢查穩壓電源工作狀態是否正常,確保電壓波動在允許范圍內。
患者/樣本預處理:移除被檢部位的所有金屬物品(如首飾、紐扣等),避免產生偽影干擾成像質量;對于生物樣本(如土壤、材料試樣),需按規定尺寸制備并固定于專用夾具中。
系統初始化:依次開啟穩壓柜電源、機架電源及電腦主機,登錄操作系統賬號(如默認用戶名“CT”,密碼“CT”),進入控制軟件界面。
預熱程序啟動:在軟件界面點擊預熱按鈕,等待約3分鐘完成球管升溫,期間禁止進行其他操作以保證穩定性。
空氣校正執行:預熱結束后立即進行空氣校準,通過內置傳感器自動修正環境因素對射線源的影響,確保基礎數據的準確性。
功能測試驗證:運行自檢程序核查各組件聯動情況,包括旋轉平臺移動精度、探測器響應靈敏度等關鍵指標。
3.掃描參數設置
體位定位優化:根據檢查部位調整檢查床高度與角度,使目標區域中心線對準掃描中心軸。例如頭部掃描采用聽眥線為基準線,四肢關節則需將患側置于床板中央并標記水平中點。
協議選擇匹配:從預設庫中選取對應解剖結構的掃描序列,或自定義層厚、KV值、濾過函數等參數組合。
增強模式配置:若需造影劑輔助成像,預先設定注射流速、總量及延遲時間,同步啟動高壓注射器與掃描觸發機制,動態捕捉對比劑分布過程。
4.微型CT掃描儀圖像采集實施
實時監控調整:在曝光過程中持續觀察定位光標與實際解剖標志的重合度,必要時暫停修正偏移誤差;利用激光定位燈輔助復雜角度的定位操作。
多模式應用拓展:支持薄層掃描(層厚<5mm)、重疊重建(層間距小于層厚)及動態序列采集,適用于微小結構觀察或運動功能分析等特殊需求。
輻射防護管理:嚴格限制非必要人員滯留掃描室,操作人員佩戴劑量計并遵循ALARA原則(合理可行盡量低)。
5.數據處理與存儲
三維重建操作:選取優質斷層圖像進行容積渲染或MPR多平面重組,運用軟件工具去除骨偽影、調整窗寬窗位以突出目標組織細節。
定量分析開展:調用測量工具計算感興趣區域的CT值、體積數據等量化指標,生成可視化報告供診斷參考。
歸檔備份執行:將原始數據與重建影像按患者ID分類存儲至PACS系統,重要案例額外刻錄光盤保存。
6.微型CT掃描儀關機維護流程
有序關閉設備:先退出控制軟件,依次關閉電腦主機、機架電源及總閘開關,避免突然斷電造成硬件損傷。
日常清潔保養:使用無塵布擦拭操作臺表面,清理檢查床軌道灰塵;定期檢查散熱風扇濾網堵塞情況。
性能周期性檢測:每月進行水模校準驗證均勻性,每季度更換球管老化部件,確保設備處于最佳工作狀態。